2020年中山市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重点知识(四)
发布日期:2020-10-09 17:33:29 作者:中山成考网 浏览量:
2020年中山市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重点知识(四)
五、教师与学生
要求:
1、了解教师的作用。
2、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以及正确的师生关系。
3、掌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一)教师
1、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教师的任务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和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复杂性、创造性;②连续性、广延性;③长期性、间接性;④主休性、示范性。
3、教师的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③集体协作的精神;④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2)知识素养
①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②精深的专业知识;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素养
①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自我调控能力。
(二)学生
1、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①依据;②表现。
(2)学生是自欺欺人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①依据;②表现在三个方面: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发展阶段
(1)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
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
(2)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
①婴儿期(又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出生至三岁;②幼儿期(又称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五六岁;③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五六岁至十一二岁;④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⑤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阶段)
——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意义
2、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3、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六、教学理论与实践
要求:1、识记教学、课程、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班经授课制、课的类型和结构等概念。
2、理解和掌握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及其改革、教学基本环节等内容。
3、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原则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作用与地位
(1)教学的作用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3、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课程与教材
(1)课程的意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的有活动的总和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的一门学科或应该从事的一种活动的内容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课程的意义
2、课程内容
(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
(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
(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3、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在纲)和教材。
(1)课程计划
①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②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③制定课程计划的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互相衔接,相对完整;突出重点,注意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2)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①学科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一般包括说明、正文两部分。②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补充读物、图表等),也可以是声像制品(包括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③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④教科书的编排形式。
五、教师与学生
要求:
1、了解教师的作用。
2、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以及正确的师生关系。
3、掌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一)教师
1、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教师的任务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和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复杂性、创造性;②连续性、广延性;③长期性、间接性;④主休性、示范性。
3、教师的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③集体协作的精神;④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2)知识素养
①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②精深的专业知识;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素养
①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自我调控能力。
(二)学生
1、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①依据;②表现。
(2)学生是自欺欺人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①依据;②表现在三个方面: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发展阶段
(1)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
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
(2)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
①婴儿期(又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出生至三岁;②幼儿期(又称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五六岁;③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五六岁至十一二岁;④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⑤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阶段)
——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意义
2、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3、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六、教学理论与实践
要求:1、识记教学、课程、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班经授课制、课的类型和结构等概念。
2、理解和掌握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及其改革、教学基本环节等内容。
3、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原则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作用与地位
(1)教学的作用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3、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课程与教材
(1)课程的意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的有活动的总和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的一门学科或应该从事的一种活动的内容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课程的意义
2、课程内容
(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
(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
(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3、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在纲)和教材。
(1)课程计划
①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②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③制定课程计划的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互相衔接,相对完整;突出重点,注意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2)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①学科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一般包括说明、正文两部分。②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补充读物、图表等),也可以是声像制品(包括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③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④教科书的编排形式。
本文标签:中山成考教育理论2020年中山市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重点知识(四)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sck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