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成人高考网logo

【广东函授专科】考试复习资料语文--二十五篇寡

发布日期:2018-11-16 21:47:08      作者:中山成考网      浏览量:

二十五篇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一、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江苏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人共同编写,共七篇。《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运用大量整齐对称的排偶,具有难以阻挡的气势。

二、课文主旨

文章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着重表现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的不平等。

学习要点

1.孟子文章的特点:

(1)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

(2)用各种各样的比喻来增强论辩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3)有大量整齐、对称的排偶句

2.孟子王道政治的内容是

(1)反对霸道,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

(2)使人民养生葬死无遗憾,再施以礼义道德教育。

3.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是

(1)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根本措施:“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

四、疑难辞句解析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灾荒)

2.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表示比较的意思)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5.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罟,网)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于;岁:一年的收成斯:这样)

7.谨庠序之教。(谨:认真办好。庠序:学校)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约束,制止;发:发放。)

五、重点段落分析

(一)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孟子用这段话来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要实现王道思想,首先要端正态度;不要怨天尤人,应该从自己做起。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两句话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

这两句话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采用的是对比的表现手法。

3.本段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请写出本体和喻体。比喻的作用怎样?

本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喻体: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比喻使抽象的说理变得形象、生动、深刻。

4.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概括孟子所提出的实行王道的主要措施。从这里可以看出孟子王道政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王道的主要措施有四点:一是划分宅基,二是发展家畜,三是重视农耕,四是加强教育。孟子王道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这段论述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如何?

排比。增强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这段话中,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温饱问题,是“王道之始”,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2.分析这段话的论证特点。

本段论证步步推进,使说理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气势充沛。先以“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为前提,推出“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结论;再以这一结论为前提,推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新结论,再以这个新结论为前提,推出了“王道之始”的更新结论。

3.这段话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排比。增强说理气势。

(四)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这段话中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怎样?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用逃跑者“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论证梁惠王的统治与邻国没有本质差别,说理深入浅出;同时打消梁惠王的骄傲情绪,抓住梁惠王的潜在心理,为下文论证展开做好铺垫。

这段话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比喻。

六、参考译文

“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咚咚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救济。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