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章节重点考点(八)
发布日期:2020-12-24 17:32:36 作者:中山成考网 浏览量: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如宪法和其他法规等制度性要素,政治法律设施如国家机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以及政治组织如政党等实体性要素,又称政治上层建筑。
在社会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地位,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就决定政权的性质以及整个政治上层建筑的性质,从而对政治结构以至整个社会实行控制和管理。
(二)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1.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两大对抗阶级,奴隶主阶级为了压迫和剥削奴隶阶级,控制社会秩序,便建立了国家;国家是历史范畴,随着世界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完全消灭,国家将日趋衰亡。
2.国家的本质 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是统治阶级的专政;一切剥削阶级国家都是少数剥削者压迫大多数劳动者的工具;国家是暴力机器,军队和警察是国家机器的主要成分。国体体现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规定了国家类型。政体是政权的构成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反作用于国体。
3.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职能表现出来。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1)对内职能是:其一,政治职能。调整阶级关系,镇压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的反抗。其二,经济职能。组织、调节、干预经济生活,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基础。其三,社会职能。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管理公共事务,保障社会安全。
(2)对外职能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持本国利益不受侵犯。一般说来,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
四、社会的文化结构
(一)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
社会意识可以区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形式中,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在阶级社会中反映一定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为之服务的意识形式,称为意识形态。它与经济基础及政治上层建筑相对应,又被称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形式。社会的文化结构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同时包括非意识形态(不反映一定阶级、集团的利益,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相互联结形成的有机系统。
(二)意识形态的本质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就是意识形态的本质。这是因为:
(1)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社会存在是意识形态产生的物质根源。
(2)意识形态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意识形态或迟或早会发生相应变化。
(3)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是阶级利益的反映,有阶级性。
(4)在一定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是利己主义,其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
(三)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1.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它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或能预见未来。
(2)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意识形态却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意识形态却相对先进。
(3)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每一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总是继承了过去的意识形态成果。
(4)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推动意识形态的发展。
(5)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其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先进的意识形态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意识形态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其反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实现的,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影响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2.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1)它对人们确立和坚持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理想信念等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精神力量。进步、革命的意识形态振奋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是进步、革命阶级和势力的精神武器,落后、腐朽的意识形态腐蚀人民群众的思想,是落后、反动阶级和势力的精神支柱。
(2)它为一定阶级、阶层和势力制定政策和方略提供理论依据。
(3)它具有对社会、历史和人们的实践活动进行批判或维护的功能。意识形态不仅反映社会存在,而且能够评价;评价的结果便是肯定或否定及相应的维护或批判。
(4)它具有调控社会和人的实践活动的功能。
3.这一原理的意义
要认识到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精神文明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它和物质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保证物质文明的社会主义方向;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及健康向上的精神环境;能克服、抵制错误思想的泛滥和侵蚀,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优越性,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反对否认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自发论。
(四) 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文明具有多种形态,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此外还有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政治文明是政治法律制度、组织、设施、国家组织管理方式、政治生活等进步的程度和成果,精神文明则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归根到底决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政治保证和推动,制约后两者的政治方向;精神文明则指导和促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为其提供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三者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要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进行物质文明建设,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同时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语)因此,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一)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如宪法和其他法规等制度性要素,政治法律设施如国家机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以及政治组织如政党等实体性要素,又称政治上层建筑。
在社会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地位,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就决定政权的性质以及整个政治上层建筑的性质,从而对政治结构以至整个社会实行控制和管理。
(二)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1.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两大对抗阶级,奴隶主阶级为了压迫和剥削奴隶阶级,控制社会秩序,便建立了国家;国家是历史范畴,随着世界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完全消灭,国家将日趋衰亡。
2.国家的本质 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是统治阶级的专政;一切剥削阶级国家都是少数剥削者压迫大多数劳动者的工具;国家是暴力机器,军队和警察是国家机器的主要成分。国体体现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规定了国家类型。政体是政权的构成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反作用于国体。
3.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职能表现出来。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1)对内职能是:其一,政治职能。调整阶级关系,镇压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的反抗。其二,经济职能。组织、调节、干预经济生活,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基础。其三,社会职能。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管理公共事务,保障社会安全。
(2)对外职能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持本国利益不受侵犯。一般说来,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
四、社会的文化结构
(一)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
社会意识可以区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形式中,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在阶级社会中反映一定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为之服务的意识形式,称为意识形态。它与经济基础及政治上层建筑相对应,又被称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形式。社会的文化结构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同时包括非意识形态(不反映一定阶级、集团的利益,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相互联结形成的有机系统。
(二)意识形态的本质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就是意识形态的本质。这是因为:
(1)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社会存在是意识形态产生的物质根源。
(2)意识形态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意识形态或迟或早会发生相应变化。
(3)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是阶级利益的反映,有阶级性。
(4)在一定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是利己主义,其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
(三)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1.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它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或能预见未来。
(2)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意识形态却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意识形态却相对先进。
(3)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每一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总是继承了过去的意识形态成果。
(4)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推动意识形态的发展。
(5)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其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先进的意识形态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意识形态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其反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实现的,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影响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2.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1)它对人们确立和坚持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理想信念等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精神力量。进步、革命的意识形态振奋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是进步、革命阶级和势力的精神武器,落后、腐朽的意识形态腐蚀人民群众的思想,是落后、反动阶级和势力的精神支柱。
(2)它为一定阶级、阶层和势力制定政策和方略提供理论依据。
(3)它具有对社会、历史和人们的实践活动进行批判或维护的功能。意识形态不仅反映社会存在,而且能够评价;评价的结果便是肯定或否定及相应的维护或批判。
(4)它具有调控社会和人的实践活动的功能。
3.这一原理的意义
要认识到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精神文明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它和物质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保证物质文明的社会主义方向;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及健康向上的精神环境;能克服、抵制错误思想的泛滥和侵蚀,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优越性,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反对否认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自发论。
(四) 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文明具有多种形态,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此外还有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政治文明是政治法律制度、组织、设施、国家组织管理方式、政治生活等进步的程度和成果,精神文明则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归根到底决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政治保证和推动,制约后两者的政治方向;精神文明则指导和促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为其提供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三者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要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进行物质文明建设,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同时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语)因此,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本文标签:中山成考政治中山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章节重点考点(八)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sckw.cn)